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要成为一个好人,这个“好”,包括善解人意、助人为乐、甚至是舍己救人等等“高尚”行为,其实就是要把别人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多考虑别人。
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做可以维系自己的好人形象,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好,换来别人的好,所以,他们与别人相处时,不敢拒绝,习惯顺从,甚至是讨好。
为什么人总特别容易朝着爱人发火生气?
“已经到手的,人总会觉得平淡,他对最高的幸福习以为常,就得陇望蜀,更做非分的痴想,他逃避太阳,却想靠寒霜取暖。”
这是两百年前,歌德借《浮士德》说出的一句话。
每念于此,无不感慨系之:
即使是在亲密关系中,有时候也会因为各自理念、认知以及个性特征的差异,存在一些分歧和冲突,在彼此没有充分理解对方之前,会因为这些分歧和冲突,让关系变得尴尬、生疏或者不那么亲密无间。
比如时常为琐事争吵或冷战的夫妻,也或者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越来越独立,面对父母过度的“关心”,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离。
这些场景下,免不了一场开诚布公且走心的正向反馈,既能让彼此心意互通,相互包容理解,也能打破尴尬和疏离,让关系重回正道。
世间的男女,无论当初多么相爱,一旦走入漫长的婚姻,绚烂都会归于平淡,彼此都会感到厌倦。
这个时候,最容易在婚姻之外遇到“爱情”,婚姻的危机会实时显现。
就像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她从小习惯了做个好孩子,很少吵闹,总是顾及家人的感受,尤其是爸爸,她甚至学做鬼脸去讨好爸爸,因为她担心自己淘气、不听话,爸爸不爱自己。
虽然她的“讨好”以失败告终,爸爸并没有像爱妹妹那样爱她,但长大后的她习惯了讨好别人,只是这样的“好”还是没有让她得到同事、男友等人的尊重和理解,反倒成为别人欺负的对象。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她的“好”是在示弱,和别人建立的是不对等的关系。
可见,有些好,是得不到回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