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份感情,都有“不确定性”。
不确定对方的回应,不确定对方的心意,不确定对方是否会变心,不确定自己是否会被抛弃。
对于在感情中有自信的人来说,这种“不确定性”是“可控”的,对于在感情中缺乏自信的人来说,所有的“不确定性”都意味着“恐惧”。
人类一旦有了恐惧,动物性就会凸显:静止与逃跑。表现在感情中,就是:自我隐藏和无所作为。
喜欢,却假装没这回事。
电视剧里暗恋无比美好,放在自己身上,尤其痛苦;在一段关系中回避问题,只懂无底线付出讨好,最后只是落得一地鸡毛。
这恐惧的根源在哪里?这日子到底要怎么过?这感情要怎么搞?
01自信心产生的源头在哪里?
学员小飞,就是一个在感情中没有自信的人。
他的情感模式与题主类似,遇到喜欢的人会心生恐惧,
一旦有了交集又会觉得迷茫,于是无所作为,最后不了了之。
我们成年后的情感行为模式,通常都是原生家庭中,与父母互动模式的复制。
现如今我们在情感中的不自信,折射的是我们成长时期,未被疗愈的创伤。
我们人类对“自我”的认知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在我们脱离母体,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就正式从“融为一体”的感知中剥离开来,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和外界的分别,这便是“自我意识”的初形成。
而随着我们逐渐长大,就会通过外界对我们的回馈信息,来逐渐建立我们的“自我意识”。
比如当我们还在蹒跚学步,触碰到危险物品,父母会呵斥,这会让我们明白“我这样做是错的”“我做这个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比如我们长大一些,学会了一首唐诗,父母夸赞我们,我们会知道“这样做是对的”“我能这样做”……
我们的自我,就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对于自己“能够做什么”的自信,也同时建立起来。
小飞的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一直都是:听话,才是好孩子。
对于小朋友来说,为了避免感受“失去父母”的恐惧,不得不遵从父母的需求,按照父母的安排去行事,在这个过程中,小飞没有足够的机会去试错、去探索发现什么是自己能够做到的,什么是自己不能够做到的。
当小飞长大了,在面对一个心动异性的时候,他不知道要怎么表达自我才是正确的,不知道要怎么做,才不会像小时候那样,一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是被父母否认,甚至被嘲笑。
为了避免再次体会到那种儿时的伤痛,一旦他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就会被另一股力量阻止。
02通过自我成长疗愈创伤,从而建立自信
虽然创伤不可逆,但是它却可以被疗愈,它始于原生家庭,却可以在现有关系中被化解。
1、两种心理干预
在小飞的案例中,我首先采用了叙事疗法。
通过倾听小飞讲述自己的故事,协助他看明白,自己是如何使用故事组织经验赋予意义的,并通过发现其生活故事中遗漏的部分认可他的优点,引导他重建具有正向意义的生命故事,唤起内在力量。
其次是,心理暗示疗法。
引导小飞进入某种生活情境或事件中,然后引导他问自己:假设自己价值高很自信,面对某某情况,会怎么做?从而提升他的自信。
2、主动建立关系
我建议小飞再遇到心动选手的时候,要与我实时沟通,在我的帮助下,让他先慢慢地表达出自己对对方的欣赏之情,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就算自己表达了一些信息,也没有人会因此刻意否定他,批判他,自信感正在逐渐找回。
3、提升自己的形象与魅力
提升外在必不可少,当然内涵也不可忽略,拓宽自己的社交,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阅历。
当你的外表,内涵都已经足够棒的时候,你的自信,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
自信心的提升,不是一两次咨询,一两段关系,就能够彻底解决的,它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够摆脱潜意识的牵制。
多阅读一些心理学书籍、多了解亲密关系的本质、多了解自己、多了解人性,渐渐地你就会发现,你的自信心,是真的增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