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不结婚,这辈子都会很孤独,那为什么结了婚,却依然觉得孤独?
是不是选对了伴侣,婚姻就不孤独了?
并不是。
因为婚姻不是孤独的解药,婚姻只是一种制度。
婚姻能够解决的,都是具象的群体需求:
比如衣食住行经济问题,比如繁衍问题,比如让社会发展更稳定……
而婚姻无法直接给你解决抽象的个体需求:
比如被人懂被人爱,比如被人理解和共情,比如被人接纳和抚慰……
结婚意味着要生孩子,生孩子意味着消费,消费拉动经济。
从群体的角度来看,只需要完成结婚这个动作即可。至于结婚的两个人是相爱结婚,相亲结婚,还是联盟结婚,这都不重要。
落实到个体上,为什么结婚?结婚以后如何生活?孩子要怎么教养?夫妻之间应该怎么相处?
这些问题婚姻制度是管不着的,这得你自己来解决。
同样,结婚以后你是过得孤独,还是过得充实,这个问题婚姻也不会给你答案。
不仅是婚姻,就连亲情、友情等亲密关系,也不是孤独的解药,有时候还可能是引发孤独的导火索。
就像坂元裕二在电影《花束般的恋爱》里写的:
“爱情容易变质,是有保质期的。如果过期了,就像意图取得一场平局,不停地传球,比起一个人的寂寞,两个人的寂寞更让人难受。”
那对于婚姻里两个人的孤独,难道只能靠离开或者换个伴侣,重新建立别的关系来解决吗?
这么想就太天真了。以换人来对抗婚姻里的孤独,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自我欺骗。
说一个我的个案经历吧。
我曾遇到过一位很有个性的来访,她的经历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道理(个案经历已允许匿名分享)。
她曾独自出国求学、工作五年。除了一些学习和工作上的社交,大多数时间都是独处,而她又非常擅长独处。
她说独自一人的时候,确实也会有孤独的瞬间,但她对于孤独并不排斥。令她发生改变的,是在结婚后。
她回国后与丈夫自由恋爱结婚,前几年的婚姻生活甜蜜新鲜,时间久了就有些乏味了。这种乏味不单单是无趣,而是让她有一种无所适从的从未体验过的孤独感。
如果说一个人的孤独是“没有人陪”,那两个人的孤独大概是“你需要的那个人懒得陪你”。
比如:
她想去电影院看新上映的电影,丈夫却希望等网上有资源了在家用投影看;
她喜欢在休息日逛一些有趣的小店、美术馆或科技馆,丈夫却只想瘫在家里睡觉;
有孩子后,她希望多带着孩子出去郊游,拥抱大自然,丈夫却更喜欢去商场的儿童游乐园,孩子玩沙土,他玩手机。
……
时间久了,她也不想再与丈夫争辩。
想看的新电影上映了,她一个人电影院看;
美术馆重新开放了,她一个人去逛;
天气好的时候,她自己带着孩子去郊游,放风筝;
……
一个人确实也能尽兴,但看到别人一家三口说说笑笑,她就觉得自己非常孤独,非常无助。
这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大概就是看着一束花从鲜艳美丽到暗淡枯萎,再到凋零。而自己就只能看着,无能为力。
她也曾感受过那种被幸福和充实包围的感觉,只是此刻的她只能靠着回忆,来确定眼前的丈夫,是她当初爱着的那个男人。
如果说没有体验过爱一个人和被人爱过,那也不会对两个人之间的依恋关系着迷,也就不会对比,不会感到失落、孤独。
正是在亲密关系里获得过被爱与接纳,又在获得后失去,所以更渴望依恋。
无论是与他人建立依恋关系,还是与自我建立依恋关系,都是为了摆脱孤独的状态,再次获得理解与接纳,得到依托与抚慰。
她对自己的婚姻感到了失望和束缚,对新的依恋关系有了向往。
好巧不巧的是,她在美术馆认识了一位志趣相投的男性。俩人相谈甚欢,渐渐成为了朋友。
有了这样一位懂自己愿意陪伴自己的“朋友”,她开始从一个人看电影、逛展览、带着孩子游玩,变成与这位“朋友”一起。
甚至与这位“朋友”相处得越久,她觉得与丈夫之间的感情越淡漠,这段婚姻越来越鸡肋。
情感的转移必然会加速影响原本的婚姻,丈夫最终发现了她与这位“朋友”的不正当的关系。
虽然她没有和这位“朋友”发生实质的关系,但是也明白俩人回不去了,于是提出离婚。
丈夫起初不同意,和她彼此折磨了两年多,最终领了离婚证,她没能争取到孩子的抚养权,每月给孩子抚养费,丈夫每周让她见孩子一次,前提是不能带孩子跟第三者见面。
离婚后的她自然而然和这位第三者在一起了,只是真正生活在一起后,才发现彼此除了在爱好上合拍,其他地方有那么多的不合拍。
比如说在感情方面,第三者占有欲和嫉妒心很强,非常没有安全感,也容易情绪化。
只要她回消息慢一点,或者去前夫那边见孩子,第三者就会情绪崩溃,各种难听的话都会说出来。情绪上头的时候,还作势要打她。
为了满足第三者缺乏的安全感,她主动提出领证结婚,但是对方犹豫了。在一次醉酒后,第三者对她说,出轨的女人他不知道该不该信。
在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很悲哀,也感到了一种不同于从前的那种孤独。
如果之前的婚姻里的孤独是没有人陪伴,没有人分享;那这次感情里的孤独,就是不被理解,不被接纳,只有索取和指责。
在这段崩溃的婚外情中,她由从前乐观开朗,擅长与自我相处的独立女性,变得自卑敏感,经常陷入悔恨和矛盾中,对自我发起攻击。
她不知道该怎样继续和这位第三者相处,但又不想跟他分手。
只能一次次责骂自己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要跟人谈恋爱?如果能回到以前,不结婚,一个人生活该多好啊!
我非常理解她否定曾经结婚这件事的心情,看似在后悔步入婚姻,其实是在逃避曾经那段婚姻以及这段婚外情带给自己的伤害。
因为,当我问起她和前夫,以及她与第三者之间美好的回忆,问起她与孩子之间羁绊,她的情绪会稳定下来,会跟我分享以前快乐的情景。
后面我和她开展了一次“找回自我·重拾自信”个人成长之旅,协助她走出了焦虑和痛苦,重新回归到安稳的生活。
篇幅有限,具体的过程就不赘述了。
总之,后面她和第三者分了手,和前夫之间的关系也逐步稳定。
虽然没有复婚,但俩人一起带着孩子游玩,俨然正常的一家三口。
离婚这件事,对于她和她的前夫来说,似乎并不是失败,而是一种挫折后的成长。
经历了这次离婚,俩人更懂得去理解彼此,更懂得一起平衡家庭和工作,在养育孩子的同时,保持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复不复婚对他们来说,远不如维持好现在稳定而和谐的亲密关系。
她的经历让我更加确信:
婚姻(或者恋爱)不一定能带给我们绝对的幸福,有时候还会令我们感到孤独,悲伤,甚至崩溃、绝望。
但在两性亲密关系里,你能体会到的又何止只有这些。
你还能体会到以自己的力量,去爱一个人,去孕育一个小生命,去体验两颗心靠近、吸引、交融的幸福与感动。
去感受被人拥抱,接纳,分享爱意与善意。就在这种互相传递爱意的过程中,放大自我价值,让生命的意义不再虚无,而是变得踏实沉淀。
哪怕是离婚、失恋,你也能一次次挣扎与崩溃中,重整旗鼓,重新爱自己、爱生命,重新获得爱与被爱的力量。
这些所有的经历,都是你人生中独一无二的专属体验,是你一次次经历打击后的成长与收获,任何人都偷不走的宝贵财富。
所以说啊,与其说是婚姻让人觉得孤独,倒不如说孤独是人生的一种心境状态,甚至也可能是如影随形的常态。
结婚也好,单身也好,独处也好,置身于群体中也好,你总会在某个瞬间,觉得天地万物间,独剩自己,无人可依无人可懂。
说得悲观一点,人生来孤独。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孤独瞬间:或因与人三观不合,或因无人能懂,或因独处的不自在,或因曲意逢迎的无奈,或因久处相厌的单调,或因表达欲和分享欲的丧失……
说得更悲观一点:因为科技的日益发达,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平均寿命被延长,孤独也随之被延长。
比如,只能活到40岁的人与能活到80岁的人相比,前者感受到的孤独时长,比后者短。
再比如,一个擅长与自我(或他人)相处的人,和一个不擅长相处的人比较,前者所感受到的孤独次数,比后者感受到的孤独要小且少很多。
甚至于,两个相爱的人相处的时间越久,未来感到孤独的几率也越大。
所以如果你觉得结婚就是找个人陪你吃饭睡觉,陪你谈心畅聊,如此你便无需面对独自一人的孤单。那我要告诉你——
饭吃久了会腻,心谈久了会倦,就连曾经心动不已的人相处久了,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与琐碎中,新鲜感和耐心很容易被耗尽。
哪怕是很多人向往的那种“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的美好愿景,也会随着每日的重复演绎,而变得单调又无聊。
因为生活是起伏不定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没有人一生都能活在充实与满足当中,总有不顺的时候。
孤独就总会在你最无助无奈无聊的时候,席卷你的心灵。仿佛提醒着你,所有的关系,最终都可能变得没有关系;所有的相处,最终都是与自我相处。
既然孤独是个人的状态,大部分的亲密关系都是从“心动——激烈——平淡——衰退”,那换一个人重头开始,不也是重复一样的模式,体验不同的人带来的孤独吗?
所以想要让自己不孤独,这事儿还是得靠自己先从自我方面来解决。
别人再怎么努力顺应你的需求,那也不过是被动地隔靴搔痒。
关于自我该如何解决孤独这种心境,我有几个可靠的经验,可以分享给你:
01不与孤独对抗,尝试与孤独共处
感到孤独的时候,可以试着放弃与孤独对抗,也放弃顾影自怜,迁怒于身边的人。
尝试一下把孤独当做一个会不定期来寻访你的“旧友”,和它谈谈你的心事,说说最近发生的那些令在意的人或故事。
烦恼也好,快乐也好,焦虑也好,期待也好,疑问也好,迷茫也好……把这些统统详细地记录下来,说给你的“孤独”听。
“孤独”或许不会告诉你问题的答案,也或许不能帮你解决烦恼和无聊。
但你会在与孤独共处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在这个世界上,即便没有人能够懂你,理解你,接纳你,但你还有你自己。
你可以爱自己,包容自己的缺陷和优势,理解自己的无助和难过,拥抱自己的脆弱。
允许自己在迷茫的时候逃避一下,焦虑的时候放纵一下,在需要鼓励的时候,勇敢地前进一步。
在孤独这个“旧友”面前,你永远都不需要伪装自己,更不需要对自己说谎。
因为这个“旧友”永远都会谅解你的过失和遗憾,体谅你的艰辛和不易,帮助你一次次地探索自己,做回自己。
02在孤独的过程中,梳理自我需求和感受来源
在感受到孤独的过程中,试试梳理一下近期的情绪、感受来自于什么,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比如,在你觉得无聊的时候,这种无聊的情绪来自于什么?
是因为自己的精神意识高度活跃导致的虚无?
还是因为单调重复的环境让你觉得乏味?
又或者是身心太疲惫,没有得到休息?
如果是觉得身心疲惫,觉得很累,那就尝试给自己的身心放一个假,放下手机和工作,泡个热水澡,看点轻松的剧,尝试冥想,放空自己。
如果是精神意识高度活跃,陷入了自我意识的挣扎,觉得与生活中的一切都格格不入,没有共同话题。
那就尝试从虚无主义中抽离出来,回归到更现实更具体的生活细节中,去爱具体的人,去做一些接地气的事。比如收拾整理房间,运动锻炼,去关心在乎的人。
如果是重复单调的环境让你觉得孤独,跟伴侣的感情走向平淡,或者工作变得机械,找不到继续下去的意义……
那就试试改变自己的节奏,多投入一些精力去探索其中被忽视的乐趣。
比如和伴侣来一次即兴短途旅行,约会时假装是伴侣的“情人”,去捕捉伴侣新的变化,尝试新的“姿势”布置新的氛围……
再比如对于工作,尝试一种新的方法,去了解工作背后更深层的逻辑和原理,给自己建立一些新的挑战和目标——比如曾经能做到5分,那叫挑战一下7分,9分……
有时候,你觉得的乏味无聊,其实是你的投入和探索不够,认知太浅却又陷入狂妄与傲慢中,自以为是。
你以为自己已经足够了解伴侣,你以为对工作或知识已经全然理解——觉得再怎么深入,也就那样。
但浩瀚宇宙未知的事物那么多,人的情感总在发生变化,而你只是多看了几眼眼前的世界,与伴侣多聊了几句,就以为知其全貌,就不愿再投入精力探索。未免过于浅薄。
但凡再深入一点研究,你就会发现你所理解的只是一些皮毛,所懂得的不过是浅尝辄止后的坐井观天,以及想得多做得少的纸上谈兵。
就像《我们为何无聊》里所说的:
“无聊是对行动的召唤,是大脑向我们发出的信号,提醒我们需要更加投入,无聊将我们推向更有意义的行动。”
所以收起自己的傲慢与空想,脚踏实地为自己定一些目标。
然后展开行动,在实现的目标的过程中,去探索生活的意义,探索未知的乐趣。
03不要硬撑逞强,准确直接地向伴侣传递你的真实感受
如果在感情中觉得孤独,觉得无助,不被伴侣理解和接纳,那就不要硬撑,也不要口是心非地逞强。
试试发出自己的求助,传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
在表达求助,传达自己真实感受之前,可以先问问自己:
我最期望听到什么样的话?
最期望谁来体谅你支持我?
我是否已经读懂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我是否有准确地向对方表达出我的感受和需求?
然后继续深入了解自我:
对于那个我所需要的人,我需要的到底是来自他给予的情感和情绪支持?还是需要他给予的更具体的帮助?
如果他无法提供这些支持,那么我是否也能够去体谅他?就像体谅自己渴望被人理解那样,去理解他的局限?
当这些问题你都能得到答案,那就带着你的答案去表达。
比如如果你希望伴侣多陪伴你,不是那种只待在一起的陪伴,那你可以直接对他说:
“我感觉最近我们陪伴彼此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觉得有些孤单。这种孤单可能是太爱你了,所以很需要你,很想要你陪着我,除了你,别的人都不行。
我就想和你待在一起一起做一些特别的事情(比如一起去我们以前一直没时间去的地方游玩,比如一起玩一盘游戏,比如一起带着孩子去游乐园),给我们的生活创造特别的记忆和经历。
当然,我知道你现在工作很忙,经常加班,很累很辛苦。
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更加心疼你,希望你能放松一下,如果你暂时抽不出时间没有关系,我们先定个计划怎么样?”
(以上话术仅供参考,效果因人而异,请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后使用。)
当你需要对方支持的时候,表述更明确清晰一些,不是为了让对方更舒服,也不是低声下气,而是为了让自己的需求不轻易地被曲解,为了彼此之间的误会更少一些,为了自己的方便。
总之你要知道,你有你的局限和无奈,对方和你一样是个凡人,他也有自己的无能为力。
在你孤独的时候,或许他也有他的孤独,尝试理解共情对方,也是在尝试理解共情自己。
最后呢,我想告诉你,漫漫人生路,孤独总是如影随形。
学会与自我、与这个世界建立一种强烈而富有深度的情感联结,拥抱生活中的变化,创造专属于你的生活情感频率与波动,是与孤独和解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