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祸害?原生家庭,应该为你现在的痛苦负责吗?

嘉待婚姻
2023-07-29
2171
21

今天我们来聚焦原生家庭对我们成长的影响。

原生家庭话题讨论得非常火热的时候,有人提出,父母皆祸害。

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充满了坎坷,不如意以及很多的苦痛。当这些不如意和苦痛出现的时候,我们总是想找到一个可以为这些苦痛买单和负责的人,就会想把它推到别人的身上。

比如,推给我们身边的人,推给社会制度,推给我们自己的情绪,推给一些身体不适的症状。最后会发现,不管怎么推,好像都不是很管用。

因为推来推去,也只是让自己在痛苦中打转,就是不能前行。

于是,我们就找到另一个可以为我们负责的地方,原生家庭。

随之而来的就是很多的建议和议题,比如,去和父母来一场沟通,把自己一直压抑的没有表达的话,去跟父母表达出来。

以及,和父母,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等一系列,从理念到行为到情绪的宣泄。

讨论的最终走向似乎带来了一个误区,就是,已经年迈的父母,得为已经成年的我们内在的那个小孩负责任。

也就是说,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为我们的苦痛买单的人:我们的父母。

但现在我们会发现,讨论原生家庭时,那些僵化的仪式性的东西越来越淡化了。

比如,建议一定要和父母去谈话,去聊天,去诉说自己小时候的委屈。

这样的声音越来越淡了。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如果我们把自己生活的责任归咎于我们的原生家庭和父母的话,我们同样会陷入到执念之中。

这个执念就是:都是我父母的错,都是父母当年忽略了我,都是他们情绪化,都是他们没有能力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才会让我现在过得如此不堪。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清楚,这个执念的起点就在于,

你又一次成功地把自己的责任推向了外界。

那么我们做一念之转的时候,转的是什么?

转的就是,把自己的责任推出去的这样的一些想法。

当然,确实会有些父母意识到他们自己的责任,会跟孩子道歉,说要不是当年他们不懂,忙于工作,没有照看好我们,也不会让我们变成这样等等。

的确,我们现在的有一些不好的状态,确实是和父母有关,和原生家庭有关,这是一个事实。

可正是因为它是一个事实,现在的你,能做些什么?

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对,对吧?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对这些事实,然后让自己可以转身,离开一直要让父母负责任和呵护的位置,开始学会为自己负责。

之所以说,我们没有办法把自己过得不好,经历苦痛,被苦痛折磨的责任推给原生家庭,是因为,第一个,往事不可追。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可逆。

既成事实,你想再多的【如果】,再怎么一直去苛责父母,再怎么去想让他们一定要给你,一定要对你负责,它始终也只能是你的一个想法,对吧?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的父母有你一直期待的无条件的爱,他们有那种非常能够自省和觉察的情绪状态,他们为什么不给你?

不管是他们故意不想给你,还是他们根本就没有,给不了你。

事实就是,你没有得到。

事实就是,他们没有办法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给到你。

第二个,你不知道你要什么。

童年时期的懵懂无知,我们也不知道自己具体需要的是什么,只知道不舒服。

比如,小时候你做什么都希望妈妈能陪着你,只要妈妈在,你就感觉舒服了,但你其实并不知道你需要的是安全感。

而现在的你,终于知道这个需要的是什么,知道自己需要的是安全感。

那既然现在你这么清晰地知道你要的是什么,为什么不在此刻开始尝试给自己?

如果自己没有,能不能找到一个可以帮助你拥有给予自己,满足自己这些需求的能力的专业人士?

这个才是我们面对原生家庭部分,当下最可以去操作的态度。

这个态度就是,我们可以去回溯我们的过去,回溯我们的成长经历。也可以回溯父母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究竟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都做了什么。

甚至,我们还要细细地去分辨,我们身上的哪些特质是从父母那儿继承来的。他们把哪些部分传递给了我们,比如他们的情绪,他们的处事模式,他们的生活理念。

这些是我们需要看清楚的。

因为我们要想明确自己是谁,出现了什么问题,就一定要知道我们的来处在哪里。

所以,回溯是没有问题的。

但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的是,我们回溯的目的是什么?

那回溯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把责任推到根本就没办法提供给我们的人或环境上。

我们无法穿越回去,也没有办法强求父母一定先要有,才能给我们。

那么唯一要做到的是,当我们看到了我们自己的来处,看到了我们自己如何成为了当下的自己时,我们可以开始为自己负100%的责任。

这,才是对一定要父母为我们负责的执念的破除。

好,既然我们要为自己负责,搞清楚了原生家庭到底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那它就有了一个意义。

就是我们知道了,我们这个人,是怎么慢慢地成为现在这种状态的。

我们的起点,我们的现在,以及我们未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把这些看得更清楚的话,我们就会知道问题在哪,我们现在又身处在何方,我们前行的方向在哪里。

这就是我们探索原生家庭的意义。

接下来,老师就带大家把这个部分摊开来看一看。

首先,要发现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成长历程是怎样的。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最重要的议题,就是要把与生俱来的一团混沌的感觉进行区分。

区分出身体上的感觉,哪些是精神的状态,哪些是情绪的状态引发的。

就像婴儿时期我们的哭声,有可能是饿了,尿了,热了,冷了,也有可能只是想要被妈妈抱抱。

那养育者,比如妈妈,面对我们的哭声,她必须一个一个的去区分,才知道婴儿到底是饿了还是尿了,还是单纯的要抱抱,对吧?

那小婴儿也在妈妈这样不断的区分过程中慢慢的了解了,哦,原来我需要这样,被这样弄,我就舒服了。

好,随着孩子越来越大,他可能开始出现一些状态,比如烦了,急了,不舒服了的感觉和情绪,并且在和妈妈不断地关注和互动回应中知道了每种情绪和感受的名字。

他的每一种状态有了命名后,最大的好处是,下次这个感觉又出来的时候,我知道自己是怎么了,妈妈也不用再一个一个的去试了,直接就能判断孩子到底是热了还是冷了,直接就能解决问题了,对吧?

那么,这里其实就是父母最核心的责任:帮助孩子区分以及明确他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在我们成年之前,父母需要不断地帮助我们区分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内在有什么感觉,这个感觉对应的言语表达的是什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模式去回应,去处理,去解决,去满足它。

如果父母在这个部分做得好的话,孩子的分化程度就会很高,他就已经可以独立的进入到社会,慢慢的去以更加成熟的方式应对这个世界。

如果父母做得不太好的时候,这个孩子的发展就会受阻。

他自己那些莫名的情绪就没有办法真正的分解成具有功能性的和可以应对的,他的一些感觉,还会是以一团混沌的状态在那里。

但假如,作为养育者本身,妈妈她自己就是一团混沌不开的。比如一个精神分裂症的母亲,那她养育出来的孩子就很难真的去做到很好,孩子可能也会有一些神经症的症状。

所以我们很难让一个精神有问题的母亲去养育一个孩子,是因为母亲她本身就不具备这个功能。

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例子。

那如果父母是正常人的精神状态呢?

如果父母是正常的状态,但他们本身在情绪上也是有很多没有分化,是一团的,应激的,混乱的状态时,也是会直接传递给孩子的。

换句话说,当母亲的情绪处在混沌状态中,当她受到了某种情绪的操控时,她可能唯一的方式就是宣泄,而途径就是宣泄到孩子身上。

这个孩子就会莫名的被一大堆情绪笼罩起来,然后他自己可能也会觉得,好像自己动不动就得进入到某种抓狂的状态里。

孩子的这种情绪状态叫做,父母对孩子的占据状态。

再比如,从小父母对我们有很严格的约束,可能小学初中高中,我还知道是要为父母努力,为父母拼搏。可是上大学后,父母不再管我了,我没有目标,突然就感觉整个人很迷失了,觉得很不舒服。

那这种缺乏拼搏的力量导致的不舒服的感觉,其实也是一种父母对我们的占据状态。

那你能说,父母要为我上大学后的这种不舒服负责吗?

该负责的是我们自己,对吧?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核心的议题和责任就是,去把我们内在的感觉进行区别,进行分化,进行命名,同时开始找到它的出处,甚至可以转化成某种能量,促进我们成长为一个更具有成熟姿态,对各种环境能够灵活应对的人。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在成长过程中,要注重抓到自己内在的感觉?

因为那些感觉恰恰就是标定了,你处在一个什么状态的一把核心的尺子。

你自己混乱的感觉越多,就说明你处在的那个阶段就越低。

这个低,不是高低的低,是年龄阶段的低。

也就是说,你的内在还处在一个低年龄段的儿童期。

当低年龄段的你,被太多的感觉笼罩着的时候,就会变得有着很强的感受力,但很混乱,很情绪化。

而这种不稳定的情绪状态,会让你经常处在一种失控的状态里。

同样的,当你仅凭着感觉去找另一半的时候,也会出现这种问题。

当初爱得有多深,感觉出现问题的时候就有多痛苦。

虽然可能两个人在这段关系里都感觉很好,都觉得是找到了彼此的另一半,也都清楚彼此在关系里需要的是什么,知道怎么可以去满足对方,也有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

但是在这段依赖于感觉的亲密关系里,你更多的会是去依赖两个人之间因为相依相伴,共同去做些事而产生的那些感觉。

但是,这样的情感关系有很多的不可控。

因为,如果你的需要是完全要靠对方来满足的,当对方不愿满足或不能满足的时候,你的内心就会非常的空洞,就会出现很多失控的状态。

要回到我们自己的位置,不要去到别人的位置去管别人的事,去找别人要。

那,人成长为什么样的状态是最稳定的?

第一点,你始终要在社会上拥有一个身份。

比如,你不仅仅是某个男人的妻子,同时还有一个事业单位的职场身份。

因为社会上的身份是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当你在家里没有得到这个男人太多尊重的时候,你在职场中依然可以得到很多的认可和尊重,那么你同样会获得一份自信。

只有当你意识到,除了家庭,工作也是你的一部分的时候,你的稳定性就会在那一刻又被绑定一些。

所以社会上的角色会让我们更稳定。

但假如仅仅把自己绑在一个单一的功能性的角色上的时候,虽然稳定,但也会感觉到很冰冷,甚至有点麻木。

因此,人成长的最佳状态是三个部分,功能的角色的,情感的,和感受性的。

把这三个有比例的放入到自己身上,50%的角色,30%的情感的互动,20%的内在感觉,包括身体感觉。

这个比例是一个人既可以很稳定的成为自己,同时又可以灵活地建立关系,并且还可以找寻到自己内在感觉的一种状态。

这就是我们确认的一个成长方向。

有了这样的一个比例,这样的一个方向在,我们就可以不断地确认,现在按时间精力来划分,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精力都处在一种混沌迷茫的状态里,有多少的状态处在很清醒,很冷静、很释然,很平和的状态里。

按照这样的一种比例不断的去标定自己,也许就知道父母在哪一刻没有给到我,那里就是我现在的起点。

从这个起点出发,去做一个最重要的尝试,尝试冲破和穿越,尝试去把父母在那一刻没有办法在我身上完成的议题去给它完成。

也许它很困难,但这毕竟是我们的一个起点。

如果在你回溯,去看父母的时候,发现他们甚至连这一点都没有办法意识到,那只能证明,在那个时候,他们的内在是比我们还小的孩子,那你还能指望两个比你更小的孩子给你什么呢,对吧?

所以,要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和自己生活的主人,就先从破除【父母和原生家庭要为你负责任】的执念做起,开始为自己负起责任,走上成长自己的这条路。

最后,我们还是要附上一念之转的转念步骤:

首先是,4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这是真的吗?

第二个问题:我能100%肯定这是真的吗?

第三个问题:当我有这样的一个想法的时候,我的反应会是怎样的呢?

这个反应一方面是自己的状态,自己身体的反应,自己的言行举止,自己的心情,自己的生理反应。

另一方面,就是你会对这个人做些什么?会怎么看待他。

第四个问题:假如你没有了这个想法,你会是一个什么状态,你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这个想法从你脑子里拿走了,扔掉了,你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其次是,反躬自问。

就是把你执念里的主语,如果是【我】就要变成那个人,如果是那个人就要变成【我】,主语变一下,其他不变,主语和宾语调换位置。

大家不妨拎出一个让你痛苦不堪的,关于原生家庭的执念,按照上面的步骤去试着做转念,看看能不能把自己从执念中带出来。

内容来自嘉待婚姻老师原创、婚姻咨询师投稿以及优秀内容搜集,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永久地址:https://www.ijiadai.net/article-14669.html
相关精选婚姻情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