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我无意中在网络上围观了一幕闹剧。
起因是一个匿名网友投稿了一个问题:“已婚男人送异性同事回家,该怎么看待这个行为?”
她说,自己因为工作去外地出差,想到出发前有一件快递忘了取,连忙发微信让老公帮自己拿一下,结果一小时后男人还没回复。
于是,女人拨通电话,老公接后向她解释说,刚刚送加班完的女同事回家,上楼坐了坐,因为和别人在寒暄,所以才没有看到微信。
她觉得很不高兴,表示不能理解一个已婚男人做出这样的事,还补充道:“我之前和他商量去出差的城市顺路探望下男闺蜜,他都不同意呢!他凭什么这样双重标准?”
自然,这条投稿微博下的评论区吵成了一片。
有的人给妻子帮腔,说已婚人士就该和异性人士划清界限,这男人一定出轨还不承认!
也有人站在她老公一边,觉得女人小题大做,找茬吵架。
两边网友各执一词,纷纷代入自己的经历,争论得不可开交。
你想问我选了哪一边?到底哪一边有道理?
我选择哪一边都不站。
老师想说,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观点本身,而是要从争论的漩涡之中抽身,从更高维度俯瞰这一类冲突的本质。
你永远不该用他人的观点来替代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在夫妻之间发生的事,唯一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对方怎么看。
网友、旁人怎么看,怎么想,怎么裁决,都完全不重要。
不涉及法律道德的普通情况下,亲密关系之外的一切熙熙攘攘,你都要把它们当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背景音,别被干扰,更别被控制!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我们缺的不是信息,不是其他人提供的诸多观点,所缺乏的恰恰是捕捉自我真实感受的能力。
许多人的自我并不坚定,被网络上的观点一集中轰炸就改了主意,最后才发现不了解自己的人所推荐的选择并不适合自己,却早已错过了作出选择的最佳机会。
如果你不信的话,我们来做个情景模拟吧。
假设你和你的另一半因为一些行为和观念产生分歧,上网寻求别人的裁决,那么结果无非是这几种情况:
其一,你的意见获得多数人支持,你觉得自己获得了胜利,占据了道德高地的优势,可以要求伴侣服从你的想法。
他没办法反驳你,可心里还是不服气,觉得肯定是这帮人没眼光、不懂道理才不赞同自己的观点,想要另外找到一群支持他的旁观者,用同样的方式来压倒你的意见。
其二,你的意见被多数人反对,你不得不咽下这口气,压抑自己的感受,容忍对方的行为,但你的心里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夫妻之间依然别别扭扭的。
其三,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存在,你们和对立的两拨网友一样互不相让,两个人都忿忿不平,想要拉来更多的支持者压倒对方,你们还是卡在了进退不得的窘境里。
看吧,没有任何一个圆满的可能性。
如果你一味按照别人的意见来生活,最后的结果只可能是把自己的婚姻搞得一团糟。
有一则父子抬驴的寓言故事就形象地描绘出了这种尴尬:
父子二人骑一头毛驴出行,起初是父亲骑驴、儿子牵驴,有路人看了议论说“老子一点也不心疼儿子!”;父子于是调换了位置,可又被路人指责“儿子不孝敬父亲”;两人无奈都下了驴子走路,又被路人嘲笑“他们真笨都不知道骑着驴”……
最终二人忍无可忍,干脆两人抬着驴前进,却依然不能让路人满意。
他们累得满头大汗,抬着驴再也走不动,父子二人干脆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你的生活就是那头驴子,要怎么骑它、驯服它是你个人的课题,如果你总在担忧旁人的嘲讽,就很容易落到被言语束缚、寸步难行的地步。
你明明自己自在地骑着驴子,为什么要因为别人的看法就费力气抬着呢?
你可以在网上找到一切“如何做”的教程,但你不可能找到关于自己人生的标准答案。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有两个:
1.旁人代入的是自己,不是你
为什么在网络上讨论总出现鸡同鸭讲的局面?
因为所有人都下意识代入了自己的生活,制造出错综复杂、各不相同的条件,说着说着都不是一个问题了,那自然不可能得出统一答案。
例如,在这个送女同事回家的问题上,一提起女同事,有的人想到的是自己信任的大姐,她家庭幸福美满,两家人熟得不行,自己也很关心她的安全,老公去送她那是理所应当,谁会怀疑这里面有问题?
又有的人会条件反射地把女同事对应到自己生活里那个年轻女实习生,她整天变着法对自家老公问这问那,不懂得避嫌,如果老公再没有边界感地送这个人回家,那肯定是心里有鬼啊!
有的人知道自己老公最讨厌办公室恋情,不可能轻易被异性诱惑,古道热肠;
有的人了解自己老公,他一贯懒得让同事搭顺风车,怎么突然发了善心送女同事……
每个人想到的都是不同的情景,引发了各自不同的情绪,让他们站到了不同的队伍里,相互吵得不可开交。
其实,在他们自己的经历里,他们的判断很可能都是对的,但浓缩成“老公送女同事回家”的句子让一群人判断,就很容易因为不同的答案而引发争论。
他们根本意识不到没有限定条件、讨论的不是一件事时,再怎么争吵都吵不出让所有人信服的结果,然后便在宣泄情绪中被愤怒所控制,越争离题越远。
2.许多灰色领域本无对错
另一方面,在法律的规范与道德的约束之外,生活中还有许多灰色领域本就没有绝对的是非界限,所以才需要夫妻之间进行协商,共同划定两人都认可并能够遵守的规则。
为什么有许多类似“能不能送女同事回家”、“异性能不能坐在副驾驶座上”等等的问题,无法吵出一个统一的结论?
就是因为这类问题本来就不会有适用于所有人的答案。
有的人不介意伴侣和异性朋友交际,有的人却对这点非常上心;
有的人喜欢自己的另一半热心肠、乐于助人,有的人觉得异性相处就该避嫌,不要搞得瓜田李下惹了嫌疑;
……
这里面哪有什么对错呢?
只要夫妻二人都认可这样的标准,这套规定就足以适用于你们的婚姻,但也不必拿自家的条条框框去约束外人。
世上的人有各种各样的性格,我们也应该接受不同的亲密关系会衍生出不同的相处模式。有的紧一些,有的松一些,每个人在意的部分不一样,自然就会衍生出不同的感受和看法。
当你接纳了这种多元的可能性,也就不会再为外人的眼光而困扰了。
如果你已经明白这一点,想必你的下一个问题就是:
我该怎么与自己的另一半在这些问题上取得共识?
我将具体操作步骤分为三个部分:
1.表达自身感受
2.引导对方共情
3.设置合理后果
接下来我再说说具体要怎么做吧。
1.表达自身感受
每当谈起表达自己的感受,许多人都会这样说:我当然说过啊,可是我一说他就跟我吵,我要怎么办?
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因为许多人错把“表达判断”当成了“表达感受”。
“感受”是来自你自身的真实情绪,本身是不具备攻击性的,它只是自然地存在。可你在情绪的驱使下对他人行为所做出的“判断”却是进攻性的,试图对他人下定义的,所以往往会招致反击。
比如,以“老公送女同事回家”这件事为例,如果你去质问男人:“你凭什么不回我的微信?我觉得你们两个就是有鬼!”
那他心里会怎么想?
无论他实际做了什么,他肯定都只会忙着辩解、因为被指责而恼火,根本无暇顾及你的感受。
在两人的争执之中,你害怕和委屈的情绪被掩盖,没有办法去抒发,憋在心里也只会让你更难受。
如果你想要正确表达感受,可以参考以下公式:指明具体事件+“我”感受到的自身情绪。
尤其注意,尽量不要说“我觉得/认为你……”的句式。
比如,“当你很久不回我微信的时候,我有些焦躁;我听从你的建议没去看望男闺蜜,在得知你送异性同事回家后,我心里很委屈……”
这样的表达可以让对方更直观理解你有什么感受,又是因何而起,避免了一般夫妻沟通之间的误会和猜来猜去,也就减少了亲密关系之中的内耗。
2.引导对方共情
在前文“老公送女同事回家”这个例子中,女方心里的恼火不只是因为男人可能迈过了社交界限,更是因为对方的双重标准。
她心里想的是:凭什么我不能去见男闺蜜,你却可以送女同事回家?
所以她才特地将两件事一起说,想要表明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但在男人自己看来,也许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他心里也许正嘀咕:天底下哪有不想撬墙角的男闺蜜?我自己就是男人,有什么不懂的?但同事就是同事啊,我完全是担心她的人身安全,这不正说明我很善良吗?
双方不同的视角,也就导致夫妻二人产生了不同的感受。
有时候不是对方双重标准,而是他真的认为这是不同的两件事。
如果两个人不弄清楚彼此到底在想什么就开始吵,那肯定是越吵越糊涂,越吵越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
可人又没有读心术,不把事情说开,又怎么可能理解呢?
夫妻要划定二人共同遵守的社交界线,首先就要搞清楚这些问题:
在你我心里,朋友意味着什么,同事意味着什么?
我希望自己的伴侣和异性熟人保持怎样的界线?
哪些行为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不可以,哪些是需要和我商量的?
……
这有点像小孩子在书桌上画“三八线”,不过这一次,划得越清晰越好,对夫妻维持关系越有帮助。
模糊的地带越多,滋生暧昧的可能性才越大。
3.设置合理后果
有了规则,自然就要有破坏规则之后的后果,但我并不建议你将其视为严肃的惩罚,折腾一堆折磨自己又折磨伴侣的“刑罚”。
原因很简单,我们经营亲密关系本来就是为了获得幸福和快乐,是为了正反馈,如果对方一想起来和你的相处,就想到一堆完全是负反馈的“惩罚”,又怎么会有动力继续维持婚姻呢?
你可以将“代价”设置为能让两个人都开心的活动,例如让对方请你一起出去玩,罚他请你吃顿美餐……
更重要的是,你们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中把心里淤积的话都说开:对方破坏约定给你一直带来怎样的感受,对方又是因为什么不得不破坏约定,我们之间的规则是否需要重新修订……
规则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和你们想法的变化而调整。
聊到现在,我相信你已经明白了真正该在乎的只有你自己和伴侣的看法,其他人“怎么看”,其实都无关紧要,也影响不了你。
我们每个人都只能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看到自己眼中的世界,每一个人就仿佛是一个平行宇宙。
唯有爱意,能让两个宇宙从平行变成相交,碰撞出幸福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