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姻里“缺爱”怎么办?4招教你走出痛苦治愈自己

嘉待婚姻
2023-07-08
2307
22

意识不到自己缺爱,是没办法治愈自己的!

缺爱分两种:

一种是“高防御缺爱”:逃避爱,不敢接受被爱;一种是“低自尊缺爱”:追逐爱,渴望得到被爱。

可能很多人觉得,大多数的“缺爱”是“低自尊缺爱”。

因为缺,所以总是在追逐。

但其实,“高防御缺爱”的致命程度不比“低自尊缺爱”小。

因为缺,所以连拥有都不敢。

因为缺爱,害怕被人知道,就给自己竖起一道高高的墙。

欺骗外人,里面什么都不缺,也欺骗自己,什么都不需要。

就像现在大家都在动不动就宣扬的“独立”,是真的内心强大到不需要任何人吗?还是为了去证明自己的强大?而实际上是因为害怕自己不被人需要,害怕自己在表达需要后失望、受伤?

这种自证的过程,反而证明了自己缺爱。

缺爱并不是什么羞耻的事,如果你能接纳自己的缺爱,那么你就能踏上自愈的道路。

其实,在我的成长中,也有过缺爱的“灰暗时期”。

那个时候我刚毕业不久,工作感情都不顺,还跟家里闹翻了。我带着实习期间攒的2000块钱,一个人来到另一座陌生的城市打算重头开始。

个中艰辛就不赘述了,我至今都忘不掉的不是住逼仄的隔断间,也不是顿顿泡面充饥,而是我故作强大,拒绝了父母的转过来的钱,跟父母撒谎说我过得非常好,一点也不缺钱。

尽管我当时口袋里只剩下交通费,距离发工资还有两周。

我当时的想法是,我一定要做出成绩让你们(父母)瞧瞧,就算饿死也不要你们的一分钱。

其实我的父母很爱我,只是那种爱让我觉得难受。

他们就像大多数普通父母一样,一边希望我待在他们身边,一边听从他们的安排;一边又不相信我的能力对我处处打压,觉得好像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存活。

所以,我总是铆着一股劲,希望向他们证明自我,证明我可以独立,值得被爱、值得被认同被欣赏。

那一年,我确实向他们证明了我的独立、强大——工作第一年过年,就把工资的2/3给他们作为新年红包。

看到了我独当一面且不需要他们的任何帮助后,他们也不再劝我回家,也鲜少打压我,甚至每年都都会在亲戚们面前夸我。

和父母的关系缓和了不少,我个人也确实成长了很多。

但我也付出了代价:亚健康的身体(饮食不规律导致的中度慢性胃炎)和过于要强、口是心非的习惯(很难与人保持亲密的情感联结)。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那个时候并不需要拿自己的健康,来换取证明自己的机会。哪怕当时按需要领取了父母的好意,也并不代表自己是失败的。

因为,那是血脉相连的父母啊,是有着天然依恋关系的父母啊。

接受来自父母的爱意,怎么能叫失败不独立呢。

只是那时候我不懂,以为需要靠想要摆脱这种依恋关系,来塑造自己的独立。

而事实上,独立和依恋一点也不冲突。

真正独立不缺爱的人,是不会惧怕情感上的依恋与亲密,是完全可以接受来自他人的善意和爱意的。

因为能够接受被人爱,也意味着自己有能力、有底气接受不被人爱。

就如我之前对某位学员说的:

你和伴侣(自我)相处和谐时,更容易感受到爱。比如需求得到满足、被认同被尊重被关爱等等。

相处不和谐(或者独处)时,感受到的是不爱。比如对你冷淡、拒绝、疏远、焦虑、恐惧等等。

可事实上,爱不是固定不变的。你的伴侣有爱你的时候,也有嫌弃你的时候。你有爱自己的时候,也有嫌弃自己的时候。

你所感受到的爱与不爱,只是当下的体验,并不能全然代表所有。

真正的独立与强大,就是既能接纳对方(自己)爱自己,也能接纳对方(自己)不爱自己。

只有“伪独立”和“缺爱”的人,才会迷恋那种“永恒不变的爱”,无法接纳任何变化。

甚至为了避开这种不稳定的变化,将自己的真实需求隐藏起来,发表一些诸如“谁都不爱,专心搞钱”的“独立宣言”。

在面对亲密关系、面对爱意时,过于敏感悲观,不敢面对意料之外的结果,无法接受爱的丧失,索性直接拒绝开始。

以为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拒绝被爱,就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就像顾城在《避免》里所说的:

“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看上去很飒很强大,其实就是内心胆小、自卑。

这种胆小自卑,或许是在亲密关系里受过伤,又或者见过太多受伤的感情经历后,就在心里产生了一种应激反应——只要我不踏入感情,感情就伤不到我。

只要我不依靠别人,不对别人抱有期待,那么我就不需要面对失望之痛。

如果真的知行合一,那么就不会在自己故作强大时,在对方没有看透自己的伪装和口是心非时,而感到愤怒。

也不会顾影自怜觉得自己无人倚靠,得出“谁也靠不住”的悲伤感言。

像这种自诩不需要不依靠,拿独立当作挡箭牌,甚至在别人被感情伤害的时候秀优越的人,其实也是想保护自己那脆弱又卑微的真实内心。

“高防御缺爱”最常见的言论有:

“我不是告诉过你吗?男人/女人不可靠!”

“你应该像我这样,专心搞钱别谈爱!”

“害,只能说自己不独立为一个男人/女人痛苦,活该!”

……

这些言论,看似在攻击被感情伤害的人,其实也是在安慰(变相攻击)自己——“虽然我没有被爱,但我也没有被伤害!我真机智!你们这些凡夫俗子啊···”

你看,缺爱的人,内心总是充满愤怒的情绪,常常会在内心攻击自我,或者攻击他人,而自己并不能意识到这种攻击。

所做出的行为,不是在出口伤人,就是在出口伤自己。有时候明明是想表达关心和安慰,但说出口的,却总说伤人的话。

因为内心没有被爱真正滋养过,所以也不知道怎样去爱别人。因为内心所习得的爱就是攻击和伤害,所以就只会以攻击和伤害来表达自己的爱意。

如果说“高防御的缺爱”所反应出来的是一种攻击,那么“低自尊缺爱”所表现出来的讨好,则是一种焦虑和拧巴。

“低自尊缺爱”所表现出来的卑微讨好,并不如外界想象中那么令人舒适。

在亲密关系中,那个被“低自尊缺爱”者讨好的人,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关心和爱意,更多的是情感勒索与越界干涉。

因为“低自尊缺爱”的人,对被爱着的感知度是非常自我的。

只要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被爱着,或者只要被抛下,就会陷入痛苦、作闹、失去理智的局面,完全无法忍受独处。

因为独处意味着无法和伴侣建立联结,意味着要面对内心深处的不被爱的自己。在独处中感受不到平静、满足和舒适,只能体会到焦虑、恐惧、愤怒。

为了避免被抛下,避免独处,只能放任自己毫无底线地乞求对方黏在自己身边,即使被伤害被践踏自尊,也在所不惜,只要不被抛弃就好。

可是当真的和对方黏在一起的时候,又总是要求伴侣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发展。

如果对方拒绝,或者稍微表现出不顺意的苗头,就判定对方“不够爱”,判定自己丧失了这份爱,又陷入苦求对方来爱自己的漩涡。

所以“低自尊缺爱”的人,总是在按自己的意愿“改造伴侣”,总是在比较“谁爱谁多一些”,总是“欲求不满”觉得自己被辜负,觉得自己是100%受害者……

这一切源于,缺爱的人,无法爱自己。

是的,无论是“高防御缺爱”还是“低自尊缺爱”,缺爱的本质不是缺乏来自他人的爱,而是缺乏对自我的爱。

无法爱自己,就总是渴望得到“圆满的爱”,可“圆满的爱”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也是不那么容易获取到的。

因为人的本能是先爱自己,再爱他人。

而无法爱自己的人,对来自外界的爱意需求异常强烈,为了获得来自外界的爱意,就以自己无底线的付出来换取。

由于这份付出是拿来交换爱意的,就会不由自主夸大自己的付出,也对所获得的回报抱有过高的期待。

也就格外计较自己付出了多少,得到了多少。越付出,越害怕自己吃亏,越觉得对方无法令自己满足,达不到要求。所以长期处于不满足,不满意的状态。

所以缺爱的人很擅长把对他人的爱,变成一种“交易”或勒索。

如果你觉得难以理解,我给你整理一下逻辑线:

缺爱的逻辑是这样的——

我对自己没有多少爱意,好不容易积攒了力量爱了你7分,但我期待你回我10分,不然无法填补我的内心。

可你只回了我4分,那我亏了,你就是不爱我。

你越不爱我,我越想搏一搏,就越无底线无原则继续付出。

因为你要是不爱我了,那我的爱意要从哪里获取呢?

最后就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恐惧,害怕失去,也非常不甘心。

而不缺爱的逻辑是这样的——

我内心有10分爱意,我爱你7分,但我对自己的爱不会减少,依然有10分。

你回我7分,我也觉得正常。

你回我4分,我也可以接受,因为我并没有损失什么。

如果你回我0分,我也不记恨你,因为我的爱不是拿来跟你交换的。

但如果你伤害了我,那我可以离开你,不爱你。

我不爱你是我的损失吗?并不是。

是你损失了原本的7分爱。所以我并不亏。

所以你看,能够爱自己的人,内心的爱意和能量是充足的。这些充足的能量和爱意,可以既可以支撑自己的内心,又可以把这份能量和爱意传递给想传递的人。

※那么,到底要怎样才能做到爱自己,不缺爱呢?

是无限满足自己的欲望吗?

买自己喜欢的衣服,喜欢的游戏皮肤,吃喜欢的美食,逛喜欢的风景,和喜欢的人相爱,独立自主赚钱给自己花,累了就泡个温暖的澡,朝着“精致美好”“岁月静好”的方向前进……

可为什么,即使做到了以上这些,即使明明好像过得还不错,吃穿不愁,工作也有,对象也不差……

可为什么,还是那么焦虑,还是对很多事情不满意、不满足,还是觉得疲倦,觉得累呢?

这些不都是自媒体短视频里,经常拿来作为“爱自己”的定义吗?

确实,以上所有的行为,都是在爱自己。

但这种爱自己,只是浮于表面的,别人定义下的“爱自己”。而不是你内心深处真正需要的爱,也不是你所缺失的爱。

所谓缺失的爱,就是自己不具备的,或者是认知以外,没有体验过的爱。

我举个例子,在你的认知和经历里,你觉得爱到底是什么?

爱是顺从,是讨好,是付出吗?

爱是卑微,是忐忑,是不安吗?

爱是占有,是控制,是掠夺吗?

爱是嫉妒,是贪心,是傲慢吗?

爱是指责,是改造,是指挥吗?

……

我觉得都不是。

爱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力,拥有爱的人,能让自己,让自己所爱的一切感受到这种积极的生命力。

就如Erich Fromm所说:“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

这种积极关心里,是对自己的认可和接纳,是以拥抱的姿态,接受外界的变化与差异。

所以在我真正大彻大悟了缺爱与自爱的关系后,我就懂了该怎样合理地爱自己,与自己和解。而不是给自己增加焦虑,不是在内心攻击和责怪自己。

下面,我把治愈缺爱的经验分享给你,希望能带给你收获。

第一、了解并尊重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感受。

很多人的缺爱来源于于对自己的探索不够,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不了解,或者拒绝了解一直在逃避,不了解自己也很难做到尊重自己。

下面几个问题,你不妨静下心来问问自己——

你眼中的自己和他人眼中的你分别是怎样的?

你出生在怎样的家庭环境里?

你对自己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满意?哪些方面不满意?原因分别来自什么?

你有着怎样的喜好、特长?

这些喜好、特长能带给你怎样的情绪体验?你还在坚持这些喜好吗?

你对自己哪些方面是认可的?哪些方面是不太认可的?原因分别来自什么?

你对自己有着哪些期待和梦想?

这些期待、梦想是你自己想要的?还是社会/父母/长辈/伴侣/子女所授意的?

在你的成长历程中,哪些人或事(经历)令你感到伤心/愤怒/痛苦/失望/纠结?

哪些人或事(经历)能令你感到欣喜/振奋/舒适/满足/平静?

然后逐一探索,为什么这些人或事(经历)会带给你这样的体验?找到内心一直渴望的东西。

对于这些问题,你可以认真作答后把答案写下来,不求标准,但求真实。

然后在这些真实的答案里,分析哪些是你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你无能为力的?

比如来自外界的评价、授意,父母、家庭环境等等外界因素是难以改变的。个人的喜好特长梦想、情绪抉择……是可以自己的决定的。

对于难以改变的事降低需求,对自己能决定的事投入精力。

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无论是做好了还是没有做好,认真地对待它,实事求是。不逃避不攻击自我,不给自己贴标签,不给自己匆忙下定义。

做到这些后,你就会发现,你对自己越诚实,对既定事实越尊重,你就越不需要去防御什么,也不需要去辩解。

因为诚实和尊重意味着你可以独立处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你不需要渴求外界的鼓励,同样也不会因为外界的贬损而感到难过、恐惧。

就像前段时间,我有个项目需要一笔资金周转,主动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父母,心想着他们如果可以帮助我那就最好,如果不行的话我再想办法借。

父母起初也有些焦虑,一方面是我的工作情况了解得不全面,另一方面也担心问多了我会不会介意。

如果换做以前的我,肯定不会找他们求助。就算求助了如果他们表现出一丝丝担忧,我肯定也会退缩,并且也会觉得难过。

但是这一次,我对他们的担心表达了认同和理解,耐心跟他们解释了钱的用途,工作的具体情况,大概什么时间可以回款。

同时我也做好了不勉强他们的打算,联系好了借款公司。整个过程中,我内心是平静的,没有半点急躁或者不耐烦。

父母很支持我,对于能够在自己退休后帮到女儿这件事,他们也觉得很欣慰。

我非常理解这种欣慰,就像现在的我,非常理解当年那个事事逞强的自己一样。

第二、接纳、认同、爱护自己。

如果说对自己诚实、尊重是承认自己的缺陷和不完美,承认他人的缺陷和不完美,那么接纳和认同,就是接受有缺陷、不完美的自己,认可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价值。

无论是懒散,胆小,爱逞强的自己,还是坚强、勇敢、有韧性的自己;无论是脆弱、敏感、自卑的自己,还是固执、坦率、粗心的自己……这些负面或正面的标签,于你而言都是生命旅程中的体验积累,都是证明自己认真生活过的证据。

对于认真生活过的自己,对于努力抗争或抗争后躺平的自己,都是值得被善待、被关爱的。

不必懊悔和责怪过去的自己,过去的你,好也罢坏也罢,只能代表过去。

接纳过去所有的经历和体验,遗憾也好,过错也好,认可这些经历给自己的生命带来的价值和经验,就是对自我的深度接纳和爱护。

也不必担忧和焦虑未来的自己,一步一步走好眼前的路,不以他人的期待和要求为目标,不以矮化自我的价值为标准,尽可能地体验当下带给自己能量和动力的事务。

比如,及时关心自己的情绪、感受,身体健康,重视并合理满足自己心理或生理上的需求。

比如,在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自己支持和鼓励,不给自己做任何预判。不否定自己做过的努力,也不逃避自己的局限,该坚持的时候坚持,该求助的时候求助。

比如,在碰到分歧的时候,尊重这个世界的差异性,接受他人与自我的不同——不贬低自我迎合他人,也不捧高自我踩踏他人。

接纳认可自己,则不需要强求来自他人的认可,也能拒绝来自他人的道德情感绑架。

总结一句话就是:接纳、认同、爱护自己就是以“父母”、“挚友”和“主角”的身份与自我和谐相处,满足情感精神方面的需求,给予自己力量。

第三、对自己的情绪、需求、和行为负责。

真正的爱自己,就是自己对自己负责,而不是要求他人对自己负责。

当我能够及时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变化,明确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时,我首先做的是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抚慰自己的情绪,跟自己共情,满足自己的需求。

比如说,得知研修考试没有通过,我很失落也有些烦躁,这个时候丈夫又因为琐事不停催促我,使我烦上加烦。

如果是之前,我可能会一边不耐烦地回应丈夫,一边把我的情绪转嫁到他身上,冲他发火,让他觉得都是因为他的催促才令我烦躁。

但我没有这样做。我把考试失利的消息和我情绪的来源、表现告诉他,并表达希望他不要催促我,让我先平复一下情绪,稍后再协助他解决他那边的问题。

在平复情绪的时候,我会分析考试失利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是考试时间仓促,主观原因是自己没有认真准备和复习,所以下次补考的时候,我就能更加重视,弥补此次的疏忽。

独立地解决自己的情绪,可以帮你避免去依赖他人为你的情绪负责,避免将期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然后丧失自我能动性,进入失望和无能为力的窘迫境地。

同时明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可以避免让伴侣无端受责,免去不必要发生的冲突。

总结一句就是,爱自己的必要条件是能够独立对自己负责,独立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结果。

先独立而后自主,不独立的人是没办法自主的,无法自己做主也就无法令自己爱护自己。当你需要他人来为你的选择、情绪和后果负责时,也就意味着你把自己的自主权交给了他人。那么他人能否真正对你负责,能否达到你的要求,能否令你满意,都不由你做主,你根本控制不了。

所以,无论是与自我相处,还是在亲密关系里与他人相处,当你能够独立地为自己负责时,你就不再渴望改造他人,渴望从他人那里获得满足。

同时,你也不会让自己沉浸在被伤害的关系里,你能够有勇气离开那个不断伤害你的人。

第四、尝试“奉献式”分享。

独立爱自己不是让你为了避免麻烦,拒绝建立情感链接,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而是让你在爱自己的过程中,充分体验生命的种种经历。

这种经历可以是在与他人建立情感链接时,探索自我;也可以是感受不同的生命特征,体验与他人在感情碰撞时产生的悸动;还可以是分享爱意时,拥有的感动、满足与活力。

事实上,奉献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价值体验,能够解决缺乏情感链接时的孤独状态。越是真正独立爱自己的人,越愿意奉献自己的力量,爱身边的人。

因为在你去爱,去奉献的时候,你需要调动自己内心的力量和充沛的情绪。而在这个调动的过程中,你就能再一次体验到这些力量与情绪,再次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比如,当我以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后,我发现内心的力量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双倍增加了。

因为我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又重新激活了一边自己内心的能量,重新感受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这种力量不仅让他人感受到了爱与善意,也让我自己再次体验了一遍爱的存在。

这就像“活水”总是愈流动愈清澈,且源源不断;“死水”总是越不动越浑浊,且容易干涸。

人不动则懒,爱不动则散。

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爱自己的人,这份爱流动不起来,迟早会减退枯竭。

你只有去爱,去体验,去分享,去奉献的时候,才能令你的爱流动起来,才能去体验生命在积极的成长。而这种成长又会变成新的力量,反哺到你自己的身上。

所以,爱自己的人乐于奉献,而奉献可以让爱循环。

如果你觉得自己“缺爱”,无论是“高防御”还是“低自尊”,尝试以自己拥有的能量,去奉献一次(哪怕是给路边的流浪动物喂食,做一次志愿者、义工等等),让这种能量流动起来,反哺自己。

以上是我在成长过程中,由“高防御缺爱”逐渐变得不再缺爱治愈自己的所有经验,但愿能够带给你帮助。

内容来自嘉待婚姻老师原创、婚姻咨询师投稿以及优秀内容搜集,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永久地址:https://www.ijiadai.net/article-12074.html
相关精选婚姻情感文章